据海关统计,2015年1-8月,经广东口岸进口煤及褐煤(以下简称煤)3052.4万吨,比去年同期(下同)减少27.2%,其中99.5%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;价值106.4亿元人民币,下降40%。自2014年12月起,经广东口岸煤月度进口量已连续9个月减幅在两位数以上,且月度进口量反复波动。今年3月份进口428.9万吨,比2月份的283万吨环比增加51.5%;5月份进口量回落到318.6万吨,7月份正值夏季用煤高峰,进口量增加至年内最高值469.3万吨,8月份进口量再次回落为387.5万吨,减少12%,环比减少17.4%。
一、今年1-8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煤主要特点
(一)国有企业进口占逾6成,民营企业进口减少近5成。今年1-8月,国有企业经广东口岸进口煤1944万吨,减少14%,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63.7%。同期,民营企业进口885.2万吨,减少46%,占29%;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23.3万吨,减少23.7%,占7.3%。
(二)东盟、澳大利亚、俄罗斯等主要来源地进口量均大幅减少。今年1-8月,经广东口岸自东盟进口煤2236万吨,减少27.1%,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73.3%,其中,自印度尼西亚进口煤2164万吨,减少18.4%,占同期经广东口岸自东盟进口煤总量的96.8%。同期,自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进口648.5万吨和146万吨,分别减少22%和31.9%,分别占21.2%和4.8%。此外,自加拿大进口17.1万吨,去年同期无进口。
(三)褐煤和烟煤等主要进口品种均呈量价齐跌态势,炼焦煤进口量逆势增加近6成。今年1-8月,经广东口岸进口褐煤1492万吨,减少17.7%,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48.9%,进口均价为每吨277.1元,下跌16.3%。同期,进口烟煤977.3万吨,减少40.3%,占32%,进口均价为每吨387.5元,下跌19.7%。进口炼焦煤276.7万吨,增加58.6%,均价每吨607.4元,下跌25.1%。此外,进口无烟煤27.7万吨,大幅减少91.5%,均价每吨456.5元,上涨8.3%。
二、今年以来煤炭进口量震荡走低的原因
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,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不振,国内经济也面临不少困难和下行压力,对煤炭的整体需求明显减弱。但除此之外,导致进口煤炭震荡下降的原因还有:
(一)国内政策的限制,导致进口煤量下降。一是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《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》,对煤炭指标中微量元素进行严格限制。《办法》实施以来,造成了进口煤通关时间的延长和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,增加了进口风险。二是取消进口煤炭零关税,导致进口成本增加。自2014年10月15日起,我国取消煤炭进口零暂定关税,分别对无烟煤、炼焦煤征收3%、炼焦煤以外的其他烟煤征收6%、其他煤征收5%、煤球等燃料征收5%的最惠国关税。煤炭进口关税的调整使得煤炭进口成本提高,打击了煤炭进口贸易市场。
(二)国内市场价格走低,冲击进口煤利润空间。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,煤炭价格进入下行通道。部分煤企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,加快货物周转进行降价促销,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,促使下游煤炭需求企业延缓采购步伐,减少煤炭调入量。进口煤利润空间收窄甚至出现倒挂,极大的打击了煤炭贸易商的进口积极性。
(三)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,煤炭需求减少。今年年初中国煤炭工业协发布的《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(2014年度报告)》中指出,2015年,我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,能源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,煤炭需求强度进一步降低。当前,煤炭需求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受到越来越严厉的限制,2014年广东省政府已明确珠三角地区实施煤炭总量控制,全省煤炭消耗量也将实施总量控制。受经济下行压力和能源结构调整双重因素影响,我国对煤炭需求量大幅减少,煤炭进口需求进一步受到抑制。
三、当前国内煤炭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
产能过剩成行业面临最大问题。从供应看,我国煤炭产能超过40亿吨,在建规模10亿吨以上,且部分地区还在进行产能扩张。据悉,一季度秦皇岛煤炭库存基本维持在800万吨左右,与去年同期相比库存增加100万吨,国内煤炭供应处于严重宽松地位,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。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同时也导致大量煤企业绩下滑,以全国最大煤企为例,今年上半年,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7.83亿元,同比下降32.1%;企业利润总额为208.7亿元,同比下降37.4%。另一巨头中煤集团则面临亏损的窘境。今年1-6月份,集团营业收入297.47亿元,同比下降16.1%;利润总额负增长9.89亿元,同比下降171%。
为此建议:一是实施多元化经营,适当延长产业链条,将发展前景较好的下游产业纳入自身经营范围;二是继续实施必要的减产、限产等措施,建立健全淘汰退出机制,优化行业格局,逐步淘汰落后产能,加快煤企兼并重组;三是严格治理违法违规,煤矿建设生产情况,治理不安全生产行为,为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