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海关统计,2015年1-7月,经广东口岸进口煤及褐煤(以下简称煤)2664.9万吨,比去年同期(下同)减少29%,价值94.9亿元人民币,下降40.4%。去年以来,经广东口岸煤月度进口量总体呈震荡下行,其中12月至今连续8个月同比减幅均达2位数以上。今年7月进口469.3万吨,同比减少17.3%,环比增加12.5%,单月进口量为今年以来最高。
一、今年7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煤的主要特点
(一)一般贸易进口占主导。7月,以一般贸易方式经广东口岸进口煤461.1万吨,减少18.8%,占同期经广东口岸煤进口总量的(下同)98.2%。同期,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口8.2万吨,去年同期无进口记录,占1.8%。
(二)东盟为最主要来源地,自澳大利亚及俄罗斯进口大幅减少。7月,经广东口岸自东盟进口煤361.6万吨,减少0.7%,占77%。其中自印度尼西亚进口347.9万吨,减少2.5%。同期,自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进口均大幅减少,分别进口82.5万吨和25.2万吨,分别减少41.4%和31.7%,分别占17.6%和5.4%。
(三)褐煤进口占比重过半,各主要煤种均价呈不同幅度下跌。7月,经广东口岸进口褐煤250.6万吨,小幅增加3.8%,占53.4%,进口均价为每吨266.7元,下跌20.3%。烟煤进口165.8万吨,减少42.8%,占35.3%;其中,其他烟煤进口124.7万吨,减少53.7%,进口均价为每吨367.2元,下跌22.3%;炼焦煤进口41.1万吨,逆势增加1倍,进口均价为每吨559.1元,下跌15%。
(四)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双双减少。7月,国有企业经广东口岸进口煤302.6万吨,减少4.2%,占64.5%;同期,民营企业进口126.6万吨,减少44.9%,占27%;外商投资企业进口40万吨,逆势增加82.7%,占8.5%。
二、今年7月经广东口岸进口煤量价齐跌的主要原因
(一)下游行业用煤需求不旺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上半年国内煤炭销量为16.22亿吨,同比减少1.42亿吨,下降8.06%。其中,电力方面,受水力发电、核电及风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持续较快增长的影响,国内火电发电量自2014年7月起连续12个月负增长。虽然7月开始南方出现持续高温天气,但同时降水充沛,清洁能源的及时补充和电厂高库存等因素,减弱了迎峰度夏给煤市带来的利好。此外,今年以来,受工业放缓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,钢铁及建材行业用煤量均有所减少。经广东口岸对进口煤需求乏力。
(二)国内外煤价双双下跌,进口煤价格优势不明显。由于宏观经济受挫,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,今年以来国内外煤价均呈下探趋势,进口煤相对于内贸煤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。截至2015年8月7日,国际三大煤炭港口煤价全线跌破60美元整数关口: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、欧洲ARA和南非理查德港三港动力煤价格分别报收59.54美元/吨、57.3美元/吨和56.20美元/吨。国内煤价也持续在低位运行,据8月5日公布的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,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412元/吨,环比减少了4元/吨,为近2月以来最大跌幅;与今年年初(1月7日)时520元/吨的平均价格相比,累积降幅达20.8%。价格优势的丧失也拉低了经广东口岸进口煤积极性。
三、近期经广东口岸进口煤需要关注的问题
(一)市场供需依旧失衡,煤炭企业亏损严重。近年来,国家关停煤矿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国内产能,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快报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国煤炭产量为17.25亿吨,同比下降7.4%。但由于需求不旺,上半年国内煤炭销量下降幅度更甚,为下降8.06%。库存也居高不下,6月末,煤炭企业库存为9950万吨,同比基本持平,比年初增加14.9%。市场供求依旧处于失衡状态,行业整体低迷,企业亏损严重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00.5亿元,仅为2012年同期的10.5%,企业亏损额达到484.1亿元,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到70%以上。8月4日,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重申关停煤矿目标,到今年年底前,将我国煤矿总数控制在1万座以下,以期控制产量。
(二)印度或将减少煤炭进口。印度方面近期称,尽管需求量激增,印度煤炭进口量在2015-16财年(2015年4月1日-2016年3月31日)仍或下降3%。目前,印度正致力于增加国内煤炭产量,以减少对国外煤炭的依赖。相关数据称,2015-16财年,印度煤炭需求将增加10%至9.1亿吨。其中,其国内供应煤炭预计为7亿吨,同比增加15%;进口煤炭或将降至2.1亿吨。7月,印度进口煤炭1930万吨,较去年同期下降10.98%。作为主要的煤炭进口国,印度进口需求的变化或将影响国际煤价。
为此建议:一是继续加强制止煤矿违法违规建设生产,限制劣质煤流通使用的力度,有效控制整体产能,维护市场供需平衡;二是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变化,及时监测分析国内政策变动对国内外煤炭价格走势的影响,积极应对;三是引导企业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在煤炭仍是我国主体能源的情况下尽量减轻污染。